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41节
作者:上山打老虎额      更新:2024-06-25 18:07      字数:4774
  解缙想了想道:“陛下,臣……也效仿太祖高皇帝,取其灵活多变之精髓,如今天下格局已经更新,臣怎好逆势呢?臣倒以为,爪哇没有什么不好,臣的子弟,留在爪哇,既可辅佐赵王,又可为大明藩屏,有何不可?”
  他这一番话,令朱棣也肃然起敬。
  朱棣一直以为解缙是希望家族回到自家老家去的,没想到……
  胡广更是被解缙的这一番话,说的热血沸腾,一时间竟也有将自己的子弟们打包送出海的冲动。
  只有张安世面无表情,他比别人知道的更清楚一点,晓得解缙把他的吉水同乡们坑惨了,这时候若是又蹦跶回吉水老家去,只怕祖坟都要让人挖干净,就怕解家人不抗揍呀!
  可显然不明其中缘由的朱棣,此时一脸感慨地道:“解卿是忠臣啊。”
  一番感慨之后,最终,目光落在了随张安世入宫的夏瑄身上。
  他见夏瑄年轻,此时心情也还算不错,一时间也有着几分好奇,当即便道:“此何人?”
  张安世道:“乃是此番入京奏报的驿卒,此番在福建布政使司,他的功劳也是不小。”
  朱棣见眼前这驿卒,颇有几分不凡,便生了兴趣,询问平叛的细节。
  夏瑄倒也胆大,当即便绘声绘色地说了起来。
  听到大宋皇帝这里,朱棣既然开怀地哈哈大笑着道:“大宋皇帝……哈哈……这些贼子,也敢沐猴而冠。”
  倒是张安世听到宋皇帝的字眼时,身子也绷住了,心里颇有几分紧张。
  朱棣似有所感地看向张安世,道:“张卿,朕册封你为宋王,这里倒是有了大宋皇帝,他们竟还和你是连襟呢。”
  张安世只感觉很心堵,咬牙切齿地道:“这些贼子,必是因为痛恨臣,才故意如此!此等贼子,实是居心叵测,狡诈至极,臣恨不得生啖其肉。”
  朱棣捋须,居然道:“那好,朕满足你,等这些逆贼押解进京,朕便赐他们给张卿,张卿生啖他们的肉解恨。”
  “啊……这……”张安世有点懵,脸色僵了僵道:“算了,算了,臣开玩笑的。”
  朱棣微笑着用手点了点他道:“你啊你……”
  “这个……这个……”
  倒是此时,夏瑄道:“陛下,卑下倒以为,宋王殿下……实是赤胆忠心……”
  朱棣来了兴趣,询问夏瑄道:“这是为何?”
  夏瑄一本正经地道:“太祖高皇帝,讲的就是灵活多变,陛下乃是大孝子,自也灵活多变,宋王殿下是忠臣,亦是无时无刻不对陛下亦步亦趋,连这些都效仿了去,这难道不是赤胆忠心?”
  一时之间,天被聊死了。
  殿中出奇的安静,没人说话。
  夏瑄面上则依旧还是有板有眼的样子,让人一时分辨不出,这家伙到底是真傻,还是出言讥讽。
  朱棣沉默了片刻,方才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  夏瑄道:“卑下夏瑄。”
  夏瑄二字一出,却引起了解缙等人的瞩目。
  当初夏原吉在建文朝和永乐初年的时候,解缙、杨荣、胡广、金幼孜人等,因为是晚辈后进的缘故,没少受夏原吉的照顾,尤其是胡广和杨荣,说是有通家之好,也不为过。
  这夏瑄,他们其实是见过的,只是那时,夏瑄年纪尚小,再加上此番夏瑄去了福建布政使司,因日晒雨淋,容貌已有了不少的改变,即便只觉得依稀有些面熟,却也不会想到,站在御前的此人,就是故人之子。
  可现在他自称夏瑄,如今细细端详他的五官,骤然之间,好像明白了什么。
  胡广第一个没忍住道:“陛下,此子……乃夏公之子。”
  “哪个夏公……”看胡广这等惊讶的反应,朱棣满是疑窦。
  胡广立即道:“太子太保……”
  这四个简洁明了的字眼出来,朱棣顿时恍然大悟,随即下意识的看向夏瑄道:“你既是夏卿之子,为何去做驿卒?”
  夏瑄倒是十分坦然地道:“家父顽固,卑下与之争吵一番,负气离家,又听闻邮政司里可有一番作为,便稀里糊涂地去了。”
  但是显然,他这回答,却惹得君臣们发笑起来。
  朱棣倒是没有调笑,而是微笑着道:“你倒是老实,比你的父亲强。”
  夏瑄不卑不亢地道:“卑下不是老实,只是不敢隐瞒而已。”
  朱棣颔首,眼中透着欣赏之色,道:“你与义兵的平叛之功,朕会命吏部与兵部为你们叙功……”
  说罢,朱棣看一眼风尘仆仆的夏瑄,身上所穿戴的,乃是寻常驿卒的青衣,只是一路鞍马劳顿,竟是有些残破。
  当即,朱棣道:“亦失哈。”
  一旁的亦失哈立即道:“奴婢在。”
  “先赐他一件飞鱼衣,这样的功臣,岂可教他这样寒酸?天下人要取笑的。”
  亦失哈笑了笑,却已是领会了朱棣的意思。
  其实这意思,解缙等人也已领会了。
  理论上而言,朝廷是没有官服的,亦或者,一般得到了授官的官员,都是自己置办官服。
  可有一种情况,却是例外和特殊,却是宫中往往会对近臣亦或者立下功劳的臣子赐衣,可赐衣又有严苛的区分,既有钦赐的蟒服,也有钦赐的麒麟衣以及鱼服、虎服、豹服等等。
  第575章 风向变了
  能获赐服的,无不是近臣,朱棣所言的钦赐飞鱼服,实际上也需三品的武臣才有机会获赐。
  自然,夏瑄并非是三品官,即便立下了汗马功劳,也并没有三品。
  只不过……一旦皇帝赐服,即便现在不是,那么往后,此人必定累迁之下,只要人还能蹦跶,混个五年十年,大抵也能累积资历和功绩,升为三品了。
  朱棣在封功臣方面,向来大方,这一点也是张安世所钦佩的地方。
  某种程度而言,朱棣能靖难成功,本身就在于朱棣在赏赐方面从不吝啬,大家也都愿意跟着他干。
  但凡抠抠索索一些,说难听的,别着脑袋在裤腰带上跟着朱棣这样的藩王造反,没有超高的收益,傻瓜才跟着朱棣干。
  即便是张安世,也愿意跟着朱棣后头拼命,这拼命当然会有一些作为穿越者的情怀成分。另一方面,则是……别看朱棣成日骂骂咧咧,毫无素质可言,平日里也爱财如命,可到了关键时刻,陛下是真的舍得给,且永远都是超出平日的规格,说赐就赐,眉头都不带皱一下。
  夏瑄忙是谢恩。
  不多时,那亦失哈便回来了,取了一件赐服来,因在这殿中,不便更衣,朱棣便索性将这赐服,披在夏瑄的身上。
  夏瑄颇为感动,道:“谢陛下。”
  朱棣只微笑,却转而对解缙道:“其他人,封赏都要加一等,切切不可寒了义民的心!封爵、赐官,即便是随军的义民,没有功劳却有苦劳的,也该赐银,银子……就从朕的内帑里出,而今人心操之于朕手,是该给那些读书人和士绅一点颜色看看了。”
  顿了顿,朱棣接着道:“所有牵涉叛乱的骨干,统统抄没家产,三代亲族充沛新洲,为首者,斩首示众,其余无知百姓,命人安抚即可,新政该赐的土地,也要一体同仁!别人赐多少,他们也赐多少。”
  “上一次,杨卿请朕大赦天下,当时朕觉得不是时候,可现在,时候却是到了,下旨大赦,除贼首以外,其余从逆者,统统无罪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连杨荣也不禁钦佩,忙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  朱棣道:“朕可不是圣明,而是张卿说的没有错,在军民百姓眼里,朝廷除了征粮和徭役,才能想起他们,平日里,却对他们不闻不问,现在他们被贼子裹挟,这难道不是自然之理吗?”
  “与其苛责这些无知百姓,倒不如,细细想一想,历朝历代这样多的疏失,古来贤臣无数,却无一人,肯致力于真正教化百姓,而只顾征取税赋,对民生放任自流。既如此,那么这些被裹挟的百姓,又有什么错呢?”
  说罢,朱棣又道:“如今新政推行,不只势在必行,且推广府县公学,亦是至关紧要……只是……”
  朱棣在此顿了顿,却道:“此事,礼部……”
  他扫了一眼,本想寻礼部尚书刘观。
  只是礼部尚书并不在此,朱棣便皱眉:“召刘观。”
  等待刘观的过程之中,自是又谈了一些公学的细节。
  无非是用各地县学和府学的校舍进行改造,师资是现成的,只是课纲,却也是重中之重,需令相关的衙署,召各大学堂以及翰林院编修人等,共同修缮。
  而主导此事的,必须得由文渊阁大学士来主持。
  别小看只是简单的课纲,可实际上,这等推行天下的课纲,决定了这公学所传授的知识和内容,不容马虎。
  最终主持此事的,便又落在了解缙的身上。
  解缙既是文渊阁大学士,最紧要的是,他有主持修书的丰富经验,永乐朝的文献大成,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,就是他主持编撰。
  而此时,礼部尚书刘观入见。
  刘观一入殿,行了大礼,朱棣瞪他:“可知道何事召卿来见吗?”
  刘观心里一哆嗦,一时也没办法揣摩圣意,便叩首:“臣万死。”
  朱棣不禁又好气又好笑,道:“召卿来此,只为一件事,便是督促天下学官,制定天下府县军民子弟读书事宜。”
  说罢,努努嘴,亦失哈会意,取了张安世呈上来的那章程,送至刘观的面前。
  刘观心里既狐疑,又松了口气,他还以为……自己贪赃枉法的事,又被人弹劾了呢。
  当即,细细看过之后,刘观才小心翼翼地道:“陛下,若如此,只怕要增设学官。”
  朱棣道:“原有的学政、教谕,难道不足?”
  刘观道:“原有的学官,其实不过是和当地寥寥无几的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打交道罢了,只承担教化,却不承担教育的职责,所以完全足够。可若照着这章程来办的话,事情可就不同了,需有学官总揽事务,又需有学官负责考核,还需有学官管理教师们的钱粮,有人需负责校舍,还有……督学……此类种种,只怕单凭教谕是不足的,至少需有左右教丞,得有主簿、典吏人等。”
  他一口气,说了一箩筐,道:“不只如此,还需有不少的文吏,卑下细细论来,这学官,就要增设数倍有余,只有当地的公学……暂时可能只能设一处,可将来……却不好说,区区一个县学改成的公学,如何能够供应全县的子弟呢,何况,许多县的情况不同,有的乡里,被大江阻隔,有的,有高山为障,陛下,总不能教子弟们跋山涉水读书吧,所以,可能现今,只有一处公学,可若要真的达到章程中所言,天下军民工农子弟,尽都入学,一县之地,没有三五个,甚至七八个公学是不成的,有了公学,就必定要有学监和校长,又需有人负责学中的钱粮开支,需有人督导校风校纪,再加上教师,这……又是一大笔的人力了。”
  他侃侃而谈:“不只如此,既然县里有了公学,府里必定也得有,而这些子弟读了书,不免会有一部分人脱颖而出,想去大学堂里继续深造,那么……如何确保各大学堂与府县中的公学接洽呢?总不能,大学堂说谁合格便谁合格吧?因而……想要使这章程落实,就难免需要在朝廷,增设一处总揽大学堂和天下各处公学的衙署,以确保,公学所学的子弟,所学恰是各大学堂所需的人才,又需使各大学堂,能够确保天下公学进学的学员数额了……”
  朱棣听罢,下意识地点头,道:“礼部历来管理学官,现如今,这交给礼部,如何?”
  “啊……这……”刘观面露难色,迟疑地道:“以往礼部确实管理教化,可以往的教化并不繁重,因而,教化确实只是礼部的职责之一,可现如今,这教育成了重中之重,倘若还延用以往的办法,臣以为不妥,倒不如将这教化教育之责,从礼部之中剥离出来,另外增设一部。一方面,彰显朝廷对此的重视,而另一方面,专事专办,亦从容一些。”
  “增设一部?”朱棣目光复杂地看了一眼刘观。
  此时,大家都不禁对刘观有点无语了。
  其他的尚书,若是能扩充本部的职责,只怕早就喜笑颜开了,哪里有将这等好事往外推的?
  也不知道刘观是否注意到大家的神色,他面不改色地道:“不妨就再增设教育部,任命尚书、侍郎,专办此事,不知陛下以为如何?”
  朱棣听了,颇觉得有道理,于是沉吟道:“此事……朕再斟酌,不过刘卿所言,确实发自肺腑。”
  原本朝廷六部,如今却又增设了海政部和铁道部,若是再增设一个教育部,那就是九个部堂了。
  不过现在细细去想,却也未尝不可,毕竟,教育的规模将来必定迅速膨胀,而教化只是礼部的职责之一,这礼部管着这么大的家业,却还需负责天下的外交事宜,以及各种祭典事务,更不必提,天下的僧道,也是礼部管理,难免会有疏失。
  增设新的部堂,也显出朝廷对此的看重,确实无可厚非。
  朱棣道:“张卿,你这章程,回头再改一改,参考这刘卿家的建言,而后交廷议论处。”
  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  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